什么是冬至?
观点一
冬至,俗称"冬节",在古代是很隆重的节日。在二十四节气中,冬至也最受重视。
古人认为到了冬至,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,但春天已经不远了。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,表示年终有所归宿。闽台民间认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团聚的节日,因为这一天要祭拜祖先,如果外出不回家,就是不认祖宗的人。
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,许多人家利用这一夜,用糯米粉做"冬至圆",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"辞岁",冬节的前一日叫做"添岁"或"亚岁",表示"年"还没过完,但大家都已经长了一岁。
我国各地的风俗民情虽各有差别,但大致是相同的。作冬至圆时,经常应孩子们的要求捏一些小动物,小猫、小狗、小兔子、小老虎等等。孩子们每到此时都很高兴。吃冬至圆以前,在门窗桌柜床灯的后面,都要分别粘一个冬至圆,称为"耗晌",要等到"送灶"以后才能烤食。如果这时家里有孕妇的话,冬至圆发了,就会生男,否则就会生女。吃冬至圆时入口必须成双成对,以求吉利。吃到最后只剩两粒,已婚的人将会万事如意,剩下一颗,单身未婚者将会凡事顺利。还有些家庭在傍晚,用应时的果品、三牲拜神祭祖。也有在这一天"晒冬米"的,就是把白米用水洗过,在这天的阳光下曝晒后收藏起来,留给日后有病的人煮粥吃。
冬至节的由来与传说:
冬至过节源于汉代,盛于唐宋,相沿至今。《清嘉录》甚至有“冬至大如年”之说。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。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,是上天赐予的福气,。汉朝以冬至为“冬节”,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“贺冬”,例行放假。《后汉书》中有这样的记载:“冬至前后,君子安身静体,百官绝事,不听政,择吉辰而后省事。”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,军队待命,边塞闭关,商旅停业,亲朋各以美食相赠,相互拜访,欢乐地过一个“安身静体”的节日。
观点二
什么是冬至?
冬至,是中国传统“二十四节气”中的一种。
二十四节气,是中国古代依据“北斗星的运转规律”而人为将一年划分为24个“节点”的“农业历法”,其主要的参照标准有“星宿、时间、气候”等因素。早先的时候,以“干支记年法”标记时间,一年的时间按“24节气”去划分,在最开始的时候,并不是“一年分为24段”,中国古代的文明发展过程中,随着传统手工农业发展,慢慢建立起来,其对于耕作等方面的辅助作用还是很大的。
目前,“24节气”已经由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为“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”项目。
而冬至,字面上理解便是“冬天来了”。民间自这天开始,便为冬天开始“数九”:一九、二九、三九……到“三九寒冬”之际,便差不多是北半球最冷的时候。
星宿上的现象则呈现:这一天是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,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。冬至是太阳的转折点,这天过后它将走“回头路”。
日常规律便呈现:包含中国在内的北半球地区白天最短、黑夜最长的一天。
冬至的由来
冬至的由来是从属于“二十四节气”而来的。
最早的“”二十四节气正式的文字记载,出现在成书于西汉初年(前179-前121)的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中。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的“论六家要旨”中也有提到阴阳、四时、八位、十二度、二十四节气等概念。据文献记述,我国北方中原地区在商时已出现了仲春、仲夏、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名称,周时期出现了八个节气名称。
也就是说,二十四节气的概念,大致在西汉时期,便已经开始了。
综述
结尾悄悄告诉大家一个事儿:
中国的“二十四节气”在向联合国申报非遗的时候,收纳了一个艺名“小林”的中国传统国画作为材料的一部分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